监管信息

委外定制基金监管新规要求去通道
来源:北京商报 | 时间:2017-03-29 | 0

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王晗)去通道化成为近年来监管主旋律。3月17日,证监会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下发机构监管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明确机构定制基金相关监管要求。委外定制基金新规在业内经过1个多月的商讨后最终落地,自此,长期被银行等机构用做通道的基金公司委外定制基金迎来严监管。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通报》文件中最大的看点是,对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超50%的新基金做出相关规定,根据《通报》显示,符合上述条件的基金产品,应采用封闭式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其中,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同时,单一持有份额超50%的新基金需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此外,管理人需承诺,拥有完全独立的投资决策权,不受特定投资者的影响。
        而这其中,“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超50%的基金产品需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运作”这一要求成为限制委外定制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张的最大擎肘。据了解,成立发起式基金需要公司自掏腰包认购基金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济安金信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各家公司的资金都是有限的,而通过多家银行拼单来满足基金持有份额低于50%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十分困难,采用发起式基金意味着委外定制基金的过往发展方式将无法继续。
        《通报》还对已经成立的委外机构定制基金也做出约束,存续的委外机构定制基金产品不可以继续接受此单一投资者的申购;其他老基金也要努力满足单一持有人不可以超过50%的要求。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新规要求,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20%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定期报告中及时披露投资者的类别、报告期末持有份额及占比、报告期内持有份额变化情况及产品的特有风险。
        事实上,在资产荒背景下,委外定制产品迎来了一波大爆发,去年下半年,委外机构资金大量涌入公募市场,委外定制基金沦为银行等机构资产配置的业务通道,有数据显示,公募行业2016年全年共成立新基金1151只,其中机构定制类产品为587只,占比51%,从规模方面来看,1151只新基金首募规模为1.08万亿份,而机构定制基金首募规模为4931亿份,占比46%。
        随着委外定制基金的批量发行,产品同质化现象加剧、流动性风险等弊端暴露。王群航表示,委外机构定制基金一旦遭遇机构资金赎回会造成基金产品净值大幅波动,剩余的存量资金无法继续正常运作,常常会沦为僵尸基金,这对中小投资者来说十分不公平。此外,一旦遭遇市场“黑天鹅”,流动性风险将不容小觑。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通报》内容与1个多月前的监管部门召集行业讨论的版本几乎一致,对委外定制基金的严监管在业内早有预期,监管此举意在禁止基金公司“通道化”,并防止在遇到流动性风险或投资人大规模赎回时会对中小投资者产生不利影响,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于《通报》下发的目的,王群航表示,《通报》最为直接的是针对委外,目的在于维护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可持续稳健发展,而若从长远影响的角度来看,则是为未来即将登场的公募FOF做好铺垫。公募FOF管理人作为金主,或会影响到标的基金的投资行为,以及相关的公平交易、投资者利益,如果标的基金是委外产品,将不利于基金公司对投资标的的选择与运作,更不利于公募基金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