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小明与资产配置的故事
来源:好买基金网 | 时间:2016-07-25 | 0

小明是一名合格投资者。
       这个小明,不是经常被老师请出教室的那个小明,不是像李雷韩梅梅一样的那个小明。
       小明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了投资,在这方面,他觉得很有研究的意义。本文要讲的,正是他几十年投资上的故事。
       60%的股票+40%债券
       20世纪70年代,年轻气盛的小明开始做投资。
       早先的时候,投资很简单,大类资产的相对匮乏让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很少。小明的父亲大明刚刚经历了60年代末美股的大跳水,变得生性谨慎。他常常叮嘱小明:可千万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啊。
       所以小明认为只买股票的风险太大了。那么买点低风险的吧。
       小明想到了债券。
       可是为什么要分散化的配置呢,为什么资产配置是投资的一种优化而不是劣化呢?小明并没有比较清晰的逻辑。
       于是他开始看书。在那个年代,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名字比较长,姑且就叫他老马吧。
       老马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Selection)。老马做了很多年的研究,他发现:有的资产收益高但风险也高,有的资产风险低但收益也很低。老马觉得单单持有一种资产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许把不同资产组合起来才是找到风险和收益最优平衡点的方式。
       小明觉得挺有道理。
       比老马稍晚一点的是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就是他提出了那个让很多私募大佬这次考基金从业的时候无比头疼的著名的夏普比率。更头疼的是,老夏和他的兄弟们在老马的基础上延伸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个模型不仅对当时的资产配置有了理论性的归纳,更是次次出现在金融经济系莘莘学子的教科书中,作为考试重点。
       根据CAPM模型,小明选择了配置60%的股票和40%的债券,这样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年化10%的预期收益,而风险却可以很低。
       留声机里飘来了猫王的歌曲,很舒心,让小明觉得投资本就该这么简单。
       1.png

       Style Boxes风格箱
       小明的“60/40理论”,一用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这样的投资组合,确实每年能给小明带来稳定的收益。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这时的小明,也从当年的青葱小伙,跨入不惑之年。
       投资组合也不是一成不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是否可以对投资组合细分一下,使得其更加优化呢?
       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投资当然也是如此。
       90年代,有两个小兄弟,分别叫法码和弗雷池(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这两位小兄弟认为,如果仅仅把大类资产分为股票和债券,未免也太粗略了点。在过去,大类资产不是那么细分化,可现在却变得越来越精细。举个例子,股票就可以分为大盘股,中盘股,小盘股,成长股,价值股……而债券也可以根据久期的不同而分为长债和短债等……所以说,资产配置是要通过不同投资标的的风险收益特征来确定一个最优解,如果分的更细一些,是不是说明投资组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呢。
       所以,法码和弗雷池根据股票的成长性以及市值大小、债券的评级和久期等因素,来细分投资组合,并把这些因素交叉起来分类,形成了风格箱(StyleBoxes),以此来确定他们的投资组合。通过模型的估算,虽然年化收益率只比之前”60/40理论”多了几个百分点,但长期来看,优化过的模型在14年间可以升值接近7倍,而之前的套路只能有4倍不到的收益。
       法码和弗雷池的观点很快得到的推广,而迈入不惑之年的小明,也接受了这种新理论新思想。
       毕竟,多少年的投资,给了小明更长远的眼光以及更开阔的心胸。他乐于面对新鲜事物,他开始看NBA,喜欢迈克尔乔丹的睿智与深邃。
       那时候,公牛王朝正处在鼎盛时期,迈克尔乔丹开始统治联盟。

  2.png 
       国际化与流动性管理
       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卫·史文森横空出世。
       没错,就是那个闻名全世界的资产配置大神,其管理的耶鲁基金在20年里获得了年化17%的收益,令世人侧目。
       大卫兄弟认为,投资不一定仅局限于二级市场,也不一定局限于本土。他旗下的耶鲁基金不仅征战于本土的股票与债券,同时还投资了固定资产、私募股权等周期更长的标的,对冲基金等和股票相关性较弱的产品,以及海外股票和债券市场。耶鲁基金只有约40%的头寸配置于股票和固定收益,而其他的头寸则不同程度的分配给了绝对收益、实体资产和私募股权。
       年近半百的小明,已经有了相当的财富积累。他知道认知风险的重要性,他在投资上会更加的聪明和保守。小明决定效仿耶鲁基金,毕竟是大卫史文森的理论让它闻名于世。不求闻达与诸侯,心态上更加淡然平实。
       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小明找到专业人士为他提供建议。
       专家们给出了三个建议:
       1)控制成本。减少一部分费用相对较贵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将这部分资金转到费用低廉的被动管理型基金。
       2)配置不同流动性产品。既有流动性高的基金,也有期限较长的基金。
       3)配置一些主动管理的非流动资产(房地产等)作为“卫星投资”。这些”卫星投资”的作用即是创造alpha,即相对于资本市场的超额收益。
       通过这样的配置,小明的投资组合里既有beta收益,也有alpha收益,两者相得益彰。
       3.png

       资产配置与金融危机
       其实,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很多人仍然不重视资产配置的价值。机构投资者往往将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头寸分配到股票和债券市场中。这在那段时间,也确实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而如温水煮青蛙一般的资产配置,却被很多人所嗤之以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那段时间的经历,深深烙印在了小明和其它投资者的脑海里。
       因为那一年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差点毁掉了全世界。
       鸡蛋装在一个篮子了,篮子掉了,梦可是都碎了。
       从2007年到2014年间,有人做过统计,市场上所有的机构组合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了50%,只配置股票和债券的组合资产平均仅增长了39%,而优化过资产配置的组合的规模平均增长了164%。虽然统计数据一般都是仅供参考,但这么明显的差异,还是让人微微有些惊愕。
       所以,配置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
       故事的尾声
       现在的小明,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儿孙绕膝,静享天伦。
       小明这一辈子,投资是他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不是说他对于资金风口有多么敏感,不是说他对于技术指标有多么精通,不是说它能短时间内让投资翻倍,也不是说他从来都不亏损。他所擅长的,或许只是资产的“聪明的配置”。他对资产配置的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时俱进,却也从不盲从。
       小明决定把他的故事写下来,让世人去读,去看,去参照,也去感悟。
       所以是非成败,自有评说。故事已经说完,也懒得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