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深港通首日运行平稳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再落一子
来源:金融时报 | 作者:刘泉江 | 时间:2016-12-07 | 0

时入寒冬,鹏城气候依旧如春。

12月5日9时,深圳证券交易所8楼上市大厅内高朋满座;透过大厅中的连线视频,一江之隔的香港交易所内也同样济济一堂。9时30分,随着两地开市钟声、锣声同时敲响,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启动。

截至启动首日收盘,深港通运行顺畅、交易平稳。深股通方面,买入26.69亿元,使用额度27.11亿元,当日剩余额度102.89亿元,标的股票中有464只发生交易,其中主板169只、中小板247只、创业板48只,交易金额分别为14.78亿元、9.76亿元、2.15亿元。

港股通方面,买入9.02亿港元(人民币8.23亿元),卖出0.21亿港元(人民币0.18亿元),使用额度8.50亿元,当日剩余额度96.50亿元,标的股票中有348只发生交易。

 

渐进可控的A股国际化

“沪港通和深港通是资本账户开放的重要部分,同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在股市层面的体现是,未来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投资香港乃至美国市场,同时国际资本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投资中国股市。”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长期来看,“深港通”进一步加大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将有利于投资氛围健康化,推动股市估值体系国际化。目前股市的投资结构散户化,换手率过高,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后,将改善投资者结构,稳定市场,同时推动估值体系更加国际化。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深港通的开通,意味着中国的沪深两市都实现了与香港的互联互通,短期来看,香港和内地的资本市场更加一体化,两地在市场运行、估值体系等各方面将进一步协同。长期来看,将促成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化,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规范的接轨。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A股国际化采取的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方式。“深港通的开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增加后期纳入MSCI的概率。” 国金证券大类资产资深分析师徐阳向本报记者表示,深港通的正式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中间一步。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A股市场在逐渐向全球投资者开放,后期可能还有沪伦通等相关措施。通过这些步骤的实施,A股市场正在以一种可控的、温和的方式,逐渐向全球开放。而在此背景下,A股纳入MSCI只是时间问题。

 

印证市场运行平稳健康

深港通启动当日,深证成指收盘10784.33点,下跌128.3点,跌幅为1.18%,恒生指数则报收于22505.55点,下跌59.27点,跌幅为0.26%。不过,这样的市场反应并没有令业内人士意外。富途证券CEO邬必伟告诉本报记者,深港通开通前后是一个短期利好兑现的过程,之后市场会重新寻找合适的标的。

但从中期来看,深港通与沪港通一起,对中国内地与香港股市在投资者结构、市场流动性、定价估值体系、监管框架和方式、市场参与者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了解到,海外投资者较为关注包括深港通在内的互联互通机制给内地和香港股市带来的影响。”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表示。

不过,深港通在年内如期开通却是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的信号。事实上,在邓海清看来,早在2015年2月,深交所与港交所已启动深港通的技术系统开发,但由于市场波动加剧,使得业内对政策层的进度预期一度有放缓的迹象。此次选择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最大的原因在于市场已经走出“股市异常波动阴影”。进入2016年下半年,市场走势更加平稳,深港通的开通正表明股市将更加健康。

 

深港通A股标的意义独特

“相比沪港通,深港通最明显的不同在于A股标的上。”徐阳向记者介绍称,沪港通开通的A股标的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和国企,以及银行、非银及采掘行业;而深港通这次开通的A股标的主要为中小型企业。

统计显示,深港通A股880家标的中,主板有270家,中小板有410家,创业板有200家。行业上也更加分散,主要包含医药生物、计算机和电子行业。此外,民营企业在本次深港通开通的标的中占比为56%。除了标的有所不同外,深港通还取消了总额度限制,并在税收方面有所优惠。

“深港通的独特意义在于,深市包含创业板和中小板。”邓海清也表示。深港通的标的不局限于A/H股,同时包含深市成分股,由于其成分股与沪市有很大区别,将大大丰富香港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另外,深港通不设定投资总额度,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王汉锋也认为,相比之前版本的沪港通,升级后的互联互通机制,南北双向交易的总额度取消,南北双向的股票范围扩充,且未来可交易品的品种也存在进一步扩充至现货股票之外的其他品种,如ETF、债券、期货等,应该是更加开放、灵活。

 

资金流动不会影响市场稳定

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至今,沪港通已平稳运行超过两年,这会为深港通提供怎样的借鉴呢?在业内人士看来,回顾沪港通开通以来进程,受到投资者青睐的大多为大盘蓝筹、业绩稳健、股息率高的股票,说明沪港通对投资理念有着重大的影响,明显利于估值体系的健康化。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两市的溢价率并不会快速的回归。另外,不必对市场的波动过于担忧。原因在于,沪港通的额度使用不及预期,日内额度市场甚至还有剩余,市场的稳定性不会受到两市资金迅速流动的影响。”邓海清表示。

徐阳也告诉本报记者,沪港通在标的选择、资金流向、汇率问题和税收原则上都对深港通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沪港通的标的主要为大型企业和国企,部分公司在港股已经上市,因此再开通后,对投资者吸引有限;而深港通相对来说标的更多,与港股的差异化也更大,部分标的将更富吸引力。

沪港通开通后,资金的净流向经历了一个由北上资金大于南向资金,到南向资金多于北向资金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市场更加客观的来分析深港通对资金流向的影响。而此次深港通采用了于沪港通当前的汇率和税收政策同样的方式,这直接解决了深港通的结算问题。此外,深港通在税收安排上体现优惠的原则,也可以有效刺激成交的热度。

而在孙建波看来,沪港通之后,市场并未出现较大冲击。“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是立足长期的改革,不会带来短期较大冲击,也不会立竿见影带来牛市。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该类事件。”他表示。

 

稳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深港通”成功启动,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又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呢?“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重要的一环,应该遵循稳健、有序的改革原则,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大双向开放的深度以及建设有效的防控体系来推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邓海清向记者表示。

具体而言,这包括了梳理和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符合国情的政策框架。通过逐步加大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放开国外公司在境内发行,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此外,还需要建立起完整的资金跨境流动监控体系,提高资本市场的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

王汉锋也向本报记者表示,首先是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市场化改革不能由于担心风险而“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其次是在完善法律框架、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逐步增加市场开放程度、减少行政干预;再次是参照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境内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制度和监管框架。

“任何金融创新在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挑战。互联互通机制也一样。未来在互联互通机制运行过程中,力争将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同时将相关风险和挑战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他表示。

徐阳预计,深港通开通后,下一步可能是QFII的进一步放开,随后推动A股纳入MSCI指数等。“股票市场逐步开放的同时,也应逐渐推动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但整体的原则,仍应该以稳健、安全为前提,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前提,在可控、可监测的背景下,逐步实施。”他表示。

而在孙建波看来,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过程中,“走出去”和“引进来”同等重要,在资金上既要推动投资国际优秀企业,也要吸引国际资金投资国内优秀企业;在市场管理上,既要学习国际经验,又要倒逼国内市场规范发展。“互联互通、有进有出、向国际规范靠拢,设计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基本原则。”他表示。

 

 

原文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sd/201612/t20161206_10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