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监管趋严 表外业务逐步回归本质
来源:金融时报 | 作者:张末冬 | 时间:2016-12-23 | 0
表外理财业务纳入监管考核体系的速度正在加快,银行表外业务透明化程度将有所提高。
12月19日,央行表示,收缩表外理财业务是大势所趋,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同时央行也提醒,今年底若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冲时点,会直接对明年前三季度MPA评估结果造成负面影响。
央行设置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始于今年年初,彼时将包括股权及其他资产、买入返售资产、投资债券、非标的保本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口径。而进一步将表外理财纳入考核,是把表外理财资产扣除现金和存款等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广义信贷指标仍以余额同比增速考核为主。
中债登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余额为26万亿元,其中约20万亿元属于表外银行理财。事实上,不仅是表外理财规模快速扩张,在更大范围上,整个表外业务都保持着较快增速。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余额达82.3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48%,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42.41%,比上年末提高3.07个百分点。
由于银行创新不断,目前在业内已经有了表外的延伸——“表表外”这一说法。总的来看,发展表外业务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点。一位监管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已经做到了“天花板”,现在向所谓的全资产业务转型,表内的类信贷是一块,而表外与表表外则是更大的一块。“银行做表外业务的目的有很多,例如发展承兑、信用证等传统授信业务,提供托管、现金管理类的综合服务,开展理财、财富管理业务以追求高回报。”可以看到的是,当银行表内融资不能完全满足银行贷款需求时,信托融资、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对支持企业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银行表外业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必须强调的是,目前表外业务大多还未能完全进入监管视线中。“这个领域总体上比较乱,是监管与被监管博弈的主阵地。”上述监管人士表示,“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有回避监管,掩盖不良风险的因素存在。”监管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表外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使其规范化。“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
让银行业务更大程度清晰化、透明化,是目前的监管趋势之一。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MPA考核体系可以将原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一系列的类信贷业务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内,同时也能将银行存款、表外理财等负债端项目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从而使得银行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在监管之中。
在今年的城商行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城商行要尽快扭转投资超过贷款、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的局面,这些业务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意味着隐藏的信贷风险,可能会影响金融安全。在12月份召开的201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年会上,尚福林强调严控四类风险,其中一个重点是信贷风险,要求银行将票据、债权、非标投资及表外业务纳入统一授信和风险管理。而针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上个月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
前述监管人士表示,在监管上,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规制,堵住监管套利漏洞;其次,表内外监管标准要统一,防止表内严、表外松的现象出现;第三,增强监管刚性,推进银行同业事业部制、理财专营化。该人士强调,“在流动性偏紧、‘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盈利压力越来越大,表外业务发展空间还很大,监管不能不顾市场规律把它管死。”不过,监管依旧存在难度,目前来看,表外业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各个银行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风险资产计量等方面很难进行标准化监管。现阶段,主要还是按实质重于形式、风险为本的原则,引导表外业务回归本质。
原文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pl/cj/201612/t20161221_109891.html